「自教皇制度誕生以來……據謹慎且可信的歷史學家估計,超過五千萬人因異端罪被教皇迫害者屠殺……」——約翰·道林
奧托大帝於973年去世後,他以查理曼帝國為藍本、並在羅馬天主教會的道德與精神支持下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繼續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帝國。然而,幾代之後,這個帝國衰退成一個嚴重弱化且分裂的狀態。
在13世紀,歐洲進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第三次與第四次復興之間的低谷。
奧托的德意志王國的衰落造成了歐洲的權力真空。不久,歐洲其他一些皇室開始定位自己,試圖取代奧托家族成為大陸的權力經紀人。沿著查理曼和奧托之前的道路,他們尋求主導歐洲的第一步是確保歐洲終極精神權威的支持。
神聖羅馬帝國第四次復興的種子在13世紀播下,當時哈布斯堡家族加深了與羅馬天主教會的合作。
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王朝歷史悠久,起源有些神秘。早期,哈布斯堡家族似乎更關心他们在德國和奧地利的王朝遺產,而非世界霸權。但在奧托大帝創立的德意志帝國衰落後,他們開始與梵蒂岡更密切合作,意圖再次復興神聖羅馬帝國。
1273年,奧地利國王魯道夫·哈布斯堡在查理曼權威所在地亞琛,由教皇格雷戈里十世加冕為羅馬人之王。為了獲得教會的認可,魯道夫不得不放棄他的帝國權利和對意大利領土的主張,並承諾發動十字軍東征。作為回報,教皇說服了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十世,一位帝位競爭者,承認魯道夫。由此,哈布斯堡家族與教皇的關係開始形成。
雖然魯道夫被宣佈為羅馬人之王,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正式頭銜在哈布斯堡統治者中又過了幾代才授予。1452年,奧地利國王腓特烈四世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這個頭銜在家族中保留,直到王朝於1806年正式結束。
哈布斯堡王朝的偉大更多在於其持續時間,而非其充滿活力的領袖。然而,它在16世紀確實產生了至少兩位傑出的國王,連續統治: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年)和查理五世(1519-1556年)。這兩位國王極大地擴展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權力和影響力,當然也包括羅馬天主教會。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馬克西米利安為一個涵蓋歐洲大部分地區和拉丁美洲的國際帝國奠定了基礎。他通過與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家族的兩次聯姻實現了這一點。在其中一次聯姻中,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菲利普娶了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喬安娜。這一聯盟將西班牙及其在美洲的殖民地與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聯合起來。
像之前的許多人一樣,馬克西米利安經常與教皇結盟並為其而戰。當法國的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時,馬克西米利安加入聯盟將其驅逐。他曾一度展示忠誠,拒絕了成為教皇的提議。
《大英百科全書》總結道:「馬克西米利安的成就雖然偉大,但未能實現他的雄心;他希望通過復興查理曼帝國來統一整個西歐。」雖然他個人未能完成這一任務,但他的後代繼續追求這一目標。
查理五世
1520年,菲利普與喬安娜的兒子查理加冕為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菲利普在馬克西米利安之前去世,因此查理最終繼承了他的祖父。如同查理曼和奧托一樣,查理在亞琛加冕。
在加冕前,科隆大主教向查理提出了傳統問題:「你是否願以一切適當手段捍衛傳給天主教徒的神聖信仰?你是否願成為聖教及其僕人的忠實盾牌和保護者?你是否願維護並恢復被非法篡奪的帝國權利和領地?……你是否願對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教會表示應有的順從?」(全程強調)。
對這些問題,查理回答:「我願意。」
加冕後,他以皇帝至高無上的信念行事。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19歲時,查理成為西班牙和德意志領地的統治者,包括德國、勃艮第、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廣大的海外領地。他的王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十年後,1530年,查理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正式加冕為皇帝,此前查理的軍隊在1527年擊敗了教皇的軍隊。在年輕時,查理由烏得勒支的阿德里安教導,後者成為教皇阿德里安六世。
在查理統治期間,拉丁美洲的廣大領土改信天主教。這在他登上西班牙王位之前就已開始。受梵蒂岡鼓勵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險家為其祖國開闢新領土。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將大部分新領土授予西班牙,並要求西班牙將當地人改信天主教。《大英百科全書》記錄,西班牙和葡萄牙統治者「認為將土著人口改信天主教是其王室義務的一部分」。方濟會、多明我會、奧古斯丁會和耶穌會士隨歐洲船隻前往。許多當地人的改信發生在查理五世及其兒子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
天主教會迅速成為拉丁美洲最強大的機構。神父受到極大尊重,若軍隊無法控制群眾,他們可以被依靠來管理。耶穌會甚至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幾百年後,當西班牙政府試圖改革天主教會時,神父們煽動民眾反對西班牙。他們帶領拉丁美洲走向獨立。這片廣大領土成為天主教的事實至今仍影響地緣政治。
在查理五世統治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第四次復興達到頂峰。自查理曼時代以來,還沒有一位神聖羅馬皇帝統治過如此廣闊的領土。
梵蒂岡的工具
查理五世在西班牙和羅馬宗教裁判所肆虐時達到權力頂峰。雖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由他的祖父母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創立,但查理將其提升到新高度。他成為天主教會的致命武器。
最初,宗教裁判所強迫猶太人和穆斯林改信。1492年,所有猶太人被驅逐出西班牙。隨後,大多數莫里斯科人——居住在西班牙、保留部分伊斯蘭習俗的改信穆斯林——被殺害。
查理五世於1516年成為西班牙國王(稱為查理一世)。次年,馬丁·路德發表了他的《九十五條論綱》,新教改革開始。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歐洲積極擴張,並在新教改革期間達到全面狂熱。宗教裁判所證明是反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
當時,歐洲數千人被迫改信天主教,或被教會折磨和處決。約翰·道林在其1871年的著作《羅馬主義歷史》中寫道:「自教皇制度誕生以來……據謹慎且可信的歷史學家估計,超過五千萬人因異端罪被教皇迫害者屠殺……」《哈利聖經手冊》證實了這一數字:「歷史學家估計,在中世紀和早期宗教改革時代,超過五千萬烈士喪生。」
這是澳大利亞人口的兩倍多,因不改信天主教而被折磨和殺害。
查理強硬對抗新教。1545年,他主持特倫托會議,發起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這場改革是梵蒂岡對新教改革的回應。這種回應殞地,使用酷刑和監禁將偏離的信徒帶回教會。德國的新教諸侯組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查理於1547年擊敗了他們。
然而,查理因其他戰爭分心,無法阻止新教在德國獲得強大立足點,儘管他努力阻止其傳播。到1547年,路德宗在德國內部變得如此強大,他被迫承認其存在。
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在他統治後,哈布斯堡王朝分裂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支。奧地利哈布斯堡支系仍沿用五世紀前的「德意志民族羅馬皇帝」頭銜,只是他們不再前往羅馬由教皇加冕。帝位在哈布斯堡家族中成為世襲。
到17世紀初,哈布斯堡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第四次復興——的權力和力量開始衰退。新教改革大大削弱了羅馬曾經占主導地位的教會。在世俗方面,權力潮流開始轉向法國。
神聖羅馬帝國的第四次復興即將走到盡頭,但不可避免的第五次復興即將到來!
販賣靈性恩惠
羅馬天主教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使徒彼得拒絕西蒙·馬格斯試圖購買聖靈的行為(使徒行傳8:18-21)。或許並不令人意外,西蒙·馬格斯創立的宗教最終通過販賣靈性恩惠變得極其富有。
其中最著名的是販賣贖罪券,這一做法在中世紀尤為流行。
教會教導人們,通過向教會捐款,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贖罪券的銷售像特許經營一樣運作,如同地鐵或麥當勞:當地主教會從教皇那裡購買銷售贖罪券的權利。這授予他使用天主教「品牌」的許可,然後他通過向自己轄區內的人銷售贖罪券來從這一購買中獲利。
這種做法的中世紀版本始於十字軍東征。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頒布法令,所有參加十字軍東征的人的罪將被赦免,他們在煉獄的時間將被抹去。到13世紀初,這一做法擴大到那些以金錢和建議幫助的人也有資格獲得罪的赦免。從那時起,教會抓住贖罪券作為聚集財富和權力的手段。到世紀末,它已成為一種政治工具,用於贏得諸侯的青睞。
贖罪券是籌集資金的強大方法。教會從人們的罪中獲利甚豐。臨終的人可以購買贖罪券直接上天堂。通過為大教堂捐款可以購買贖罪券。保羅·約翰遜在《基督教歷史》中寫道:「因此,一個掠奪和無法無天的時期也可能以新修道院的大量湧現為特徵,如斯蒂芬統治時期的英格蘭。」《大英百科全書》指出:「從12世紀起,救贖的過程因此越來越與金錢掛鉤。」
最終,這一做法變得如此普遍,成為財務負擔,成為人民的主要不滿之一,也是新教改革的催化劑之一。因此,教會失去了其靈性壟斷,以及要求其追隨者交出金錢或在煉獄中受苦多年的權力。為了回應宗教改革,教皇庇護五世於1567年取消了所有涉及金融交易的贖罪券。
然而,贖罪券並非教會唯一的收入來源。最令人厭惡的是死亡稅。當有人去世時,傳統規定必須將一件有價值的物品交給當地神父。價格各不相同。在某些地方,是死者的床;在其他地方,是他最好的衣服;在還有一些地方,是他的第二好財物(當地領主有時會拿走最好的)。在一些地區,教會的價格高達死者所有財產的三分之一。
無論教區居民多麼貧窮,這項死亡稅通常都會被徵收。教會有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執行徵收:在許多情況下,除非支付了這項費用,教會不會埋葬死者。
想像這會讓一個悲傷的母親或寡婦陷入何種境地。家中的主要供養者可能剛剛去世,家人被告知除非他們向教會捐贈重大禮物,否則他們的丈夫和父親不會被埋葬。他將被剝奪教會的祈禱和祝福,因此必須在煉獄中受苦更長時間,甚至可能永遠在地獄中燃燒。新寡婦將被迫在家庭生存和丈夫靈魂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家人拒絕支付,教會往往會自行拿走它認為應得的東西。
有一段時間,天主教會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保護費勒索組織。約翰遜寫道:「在阿維尼翁政權期間,教會的中央機構主要轉變為一個籌資組織。在英格蘭,占人口1%的神職人員支配了大約25%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是大約的平均值。在法國和德國的一些地區,教會更富有,擁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房地產。」
天主教會是地球上最富有的機構之一。數百萬人驚嘆於其宏偉的財產和令人敬畏的物質輝煌。但有多少人意識到它是如何獲得這些財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