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以色列子民分裂為兩國
以色列家並非猶太人!構成以色列家的人不是猶太人,也從未是猶太人!這一事實我們將清楚無誤地證明,無可辯駁。
大衛去世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以色列的王位。所羅門對人民徵收重稅,並以空前絕後的輝煌統治國家。他還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因她們的影響,他燒香祭拜摩洛和其他偶像。因此,「永恆者對所羅門說:因為你行了這事,不遵守我所吩咐你的約和律例,我必將國從你手中奪去,賜給你的僕人。然而,為你父親大衛的緣故,我不在你有生之年這樣做,而要從你兒子手中奪去。只是我不會奪去整個王國,乃要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並為我所揀選的耶路撒冷的緣故,留下一支派給你兒子。」(列王紀上11:11-13)
以色列與大衛的王位分離
請注意!被奪去的將是整個王國,而非一部分。留下的只是一支派。關鍵在於——這裡揭示了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雖然所羅門理應失去王國,但神為了「大衛的緣故」,留下一支派!
神與大衛立下永恆的約,這約無條件,且神不會也不可能違背。大衛的王朝不可斷絕!這就是權杖承諾不被摧毀的原因,統治者將繼續統治以色列子民的一部分,不會有任何一代的中斷。
在列王紀上11:26中,你會讀到耶羅波安,尼八的兒子,一位以法蓮人,是所羅門的僕人。他被立為「約瑟家」——即以法蓮和瑪拿西——的統治者。
永恆者通過先知亞希雅對耶羅波安說:「看啊,我要從所羅門手中奪去王國,將十個支派賜給你……然而,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我不會奪去整個王國,因為他遵守我的誡命和律例。但我將從他兒子手中奪去王國,賜給你十個支派。我將留下一支派給他兒子,使我僕人大衛在我所揀選的耶路撒冷城中,永遠有光輝。我要揀選你,你將按你心所願統治,成為以色列的王。」(列王紀上11:31-37)
這些話清楚表明兩個事實:以色列國將從所羅門的兒子手中被奪走,賜給耶羅波安。這不是單獨一支派或幾個支派,而是被稱為「以色列」的整個國家,由以法蓮支派的耶羅波安統治。
十個支派的王國被賦予了「以色列」的國名。因為「以色列」這名字確實是賜給約瑟的兩個兒子的!(創世記48:16)無論他們在哪裡,聖經都以「以色列」的國名稱呼他們。在世人眼中,他們的身份如今已失。但在聖經預言中,被稱為「以色列」的正是他們——而不是猶太人!他們是以十個支派為首的以色列國。
另一方面,因神對大衛的承諾,永恆者在耶路撒冷留下了猶大支派,由所羅門的後裔統治,使大衛的子孫能繼續坐在大衛的寶座上,統治以色列子民的一部分。神無條件地應許大衛,他的後裔將永遠統治以色列子民。
現在,在後來的歷史中,我們看到這一應許得以實現——這約成為約束!猶大的子民,雖然不構成全部以色列子民,且不被稱為「以色列」,但仍是以色列子民。因此,神能保持對大衛的承諾,避免廢除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權杖承諾。同時,神也能懲罰所羅門,奪走以色列國,只讓權杖承諾的子孫統治一個支派。請注意這一重要觀點:雖然必須施加懲罰,但神從未違背任何承諾。
大衛的王朝統治猶大
神應許「權杖不離猶大」。祂沒有違背這一承諾。請仔細注意,被奪走的十個支派被稱為「以色列」,而留在所羅門之子羅波安統治下的一支派僅被稱為「猶大」或「猶大家」。他們以支派名稱為名,而十個支派的王國繼續承擔「以色列」的國名。
實際上,以色列拒絕了他們的王,立耶羅波安為以色列的王。猶大支派為了保留羅波安為王,從以色列國中分裂出去。但現在,羅波安,大衛的孫子,成為一個新國家的王。這個新國家不是以色列國,而是猶大國!以下是事情的經過。
當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時,人民立即要求減輕所羅門施加的重稅。他們派領袖耶羅波安作為代表,向羅波安請願。
耶羅波安懇求道:「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現在請你減輕你父親的苛刻勞役和他加在我們身上的重軛,我們就服侍你。」(列王紀上12:4)
羅波安回答說:「我父親用鞭子懲罰你們,我要用蠍子懲罰你們。」(第11節)
以色列反叛了。對人民的命令是:「以色列啊,回你們的帳篷去吧!」對王室的挑戰是:「現在顧你自己的家吧!」(第16節)
「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當全以色列聽說耶羅波安回來了,就派人請他到會眾中,立他作全以色列的王。除了猶大支派,沒有人跟隨大衛家。」(第19-20節)
然後,「羅波安……召集了猶大家與便雅憫支派……」(第21節)。羅波安準備爭戰,要收復以色列家,但神說:「你們不可……與你們的弟兄以色列子民爭戰……因為這事出於我。」(第24節)
以色列分裂為兩國
你是否注意到,現在是以十個支派組成的王國(以以法蓮和瑪拿西為首,由以法蓮人作王),承接了應許的國度,被稱為以色列家?
留給羅波安的猶大支派,連同便雅憫支派,以及後來被耶羅波安逐出以色列祭司職務的利未支派,在聖經中不被稱為「以色列」,而是「猶大家」。他們實際上是以色列子民,但不再以「以色列」的國名相稱。這一點被多次強調,因為普遍的觀念恰恰相反。
今天的普遍觀念似乎認為,留下來的猶大支派承擔了「以色列」的名稱。大多數人認為十個支派只是從以色列國被逐出的某些支派。
但實際上是以色列在撒瑪利亞(耶路撒冷以北)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由耶羅波安統治。留在耶路撒冷的不是以色列,而是從以色列分裂出去的猶大。
以色列與猶太人交戰
請仔細注意!猶大家,現在包括大衛王朝的羅波安王統治下的便雅憫支派,準備與由以法蓮和瑪拿西為首的十個支派的以色列國交戰。
現在讓我們用聖經證明,被稱為「以色列」,常在預言中稱為「以法蓮」的十個支派,不是猶太人,也從未是猶太人!記住,「猶太人」僅是「猶大」的暱稱。因此,它僅適用於猶大家,絕不適用於以色列家。
從任何詳盡的聖經索引中,你可以發現「猶太人」這詞首次出現在列王紀下16:6。在這之前,聖經中從未出現「猶太人」這詞。請注意!
亞哈斯開始作猶大王(第1節),坐在大衛的寶座上(第2節)。當時,佩卡是以色列的王。以色列王佩卡與敘利亞王利汛結盟,對抗猶大,他們聯軍進攻耶路撒冷,圍困猶大王亞哈斯,但未能攻克(第5節)。「當時,敘利亞王利汛(與以色列結盟,對抗猶大的盟友)收復了以拉他給敘利亞,將猶太人從以拉他趕出……」(第6節)。聖經中首次使用「猶太人」這詞時,我們看到以色列在與猶太人交戰!
是誰將猶太人趕出以拉他?是以色列王佩卡的盟友!與以色列聯軍對抗猶大的軍隊。住在以拉他城的猶大人被稱為「猶太人」,以區別於與他們交戰的以色列家!請注意這一點的重要性!
聖經中首次出現「猶太人」這詞時,猶太人正在與以色列交戰!他們完全是不同的國家。他們個別是以色列子民,但不擁有「以色列家」的國名。
將今天的猶太人稱為「以色列」是錯誤的。他們不是以色列國——他們是猶大!無論以色列今天在哪裡,記住,作為國名的「以色列」從不意味著猶太人!今天的失落十支派,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裡,他們都不是猶太人!在預言中,凡提到「以色列」、「以色列家」、「撒瑪利亞」或「以法蓮」,記住:這從不指猶太人,而是與猶太人交戰的以色列!
以色列家不是猶太人
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將「以色列」這詞專指猶太人。當意義不是國家的,而是個人的,「以色列」、「以色列子民」或「以色列人」可能有時包括猶太人。例如新約中常見的「你們以色列人」,指的是作為個體的以色列人,而非國家意義,通常指作為雅各後裔的猶太人。
從聖經角度,摩西不可稱為猶太人,他是利未人。亞伯拉罕也不是猶太人,以撒、雅各、亞當或挪亞亦然。猶大的後裔是種族上的猶太人,還有那些在國家上加入猶大支派的便雅憫和利未支派的人。
猶太人是以色列人,就像加州人是美國人。但大多數以色列人不是猶太人,就像大多數美國人不是加州人。猶太人僅是猶大家,只是以色列人的一部分。但當這些人被視為國家,而非個體集合時,「以色列」從不指猶太人。「以色列家」從不意味「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三个支派僅被稱為「猶大家」。
但對約瑟的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垂死的以色列說:「願我的名歸於他們。」(創世記48:16)他們確實承擔了「以色列」的名稱。
從此,猶大支派與便雅憫和利未支派被稱為「猶大」——而不是「以色列」。十個支派,由以法蓮和瑪拿西為首,從此被稱為「以色列」。他們不是猶太人,也從未被稱為猶太人!從此,以色列子民,十二支派,分裂為兩個國家!
現在,應許首次分為兩部分:國度應許進入以色列國,由以法蓮和瑪拿西領導;而權杖留在另一個國家,稱為「猶大家」。亞伯拉罕的兩個應許現在完全分屬兩個不同的國家!
在許多世代中,以色列和猶大作為獨立的國家,擁有各自的國王,居住在毗鄰的領土上。為什麼牧師和自稱研究聖經的人對此一無所知?聖經中有整整四卷書——列王紀上下和歷代志上下——專門解釋這一事實並記錄這些獨立、對立的王國的歷史?看看你聖經後面的地圖,你會清楚看到每個國家的領土。
猶大保留了耶路撒冷作為首都,以及猶地亞的領土。以色列佔據了猶地亞以北的領土,撒瑪利亞成為其首都,以色列家在預言中常被稱為「撒瑪利亞」。這也是理解預言的關鍵。「撒瑪利亞」在預言中從不指猶太人,而是指十個支派,即以色列家。
我們要強調,以色列和猶大不是同一國家的兩個名稱。他們過去是、現在是、直到基督再來時仍是兩個獨立的國家。「猶大家」總是指「猶太人」。這一區別至關重要,若要理解預言,必須明白這一點。由於大多數所謂的聖經研究者無知於這一基本區別,他們無法正確理解預言!
聖經中下一次提到「猶太人」時,以色列家已被逐出,失去蹤跡,這個詞僅適用於猶大家。
以色列拒絕神的統治
耶羅波安(以法蓮支派)一成為以色列家的王,就設立了兩個金牛犢,在王國中引入偶像崇拜(列王紀上12:28-33)。耶羅波安擔心他的子民每年去耶路撒冷守住棚節,可能會回歸羅波安,使他失去新王位。引入偶像崇拜是為了阻止這一點,留住人民。
這種偶像崇拜與違反安息日(以西結書20:10-24)成為以色列的重大國罪,在神眼中是詛咒。世世代代,神懇求以色列家轉離傳統,回到神的誡命。但經過九個王朝、十九個王,以色列繼續這些國罪——在神眼中罪大惡極,最終神使他們成為被征服、被擄的國家。
現在讓我們注意一段常被誤解的經文。在列王紀上14:15-16中:「永恆者必擊打以色列(非猶大),如蘆葦在水中的搖動,祂必將以色列從祂賜給他們祖先的美好土地上拔出,將他們分散到河外,因為他們建造了偶像,惹永恆者憤怒。祂將因耶羅波安的罪放棄以色列,他自己犯罪,並使以色列犯罪。」
這段經文專門談論耶羅波安在以色列——北部十個支派的王國,擁有國度應許——的偶像崇拜的後果。是這些人將被拔出、分散到河外,不是猶太人。然而,這段經文幾乎被所有預言研究者引用,認為適用於今天分散的猶太人——這完全不適用於他們。這是我們所講述的內容是理解許多長期隱藏的預言的關鍵的例子。除非牢牢記住這一點,否則永遠無法正確理解預言。
這段經文說將被拔出、分散到河外的人從未被稱為猶太人。他們是由以法蓮和瑪拿西領導的人,擁有成為大國和多國聯邦的無條件應許,人口眾多,數以億計,擁有敵國的門戶,成為殖民民族,擴展到全球。
然而,許多人即使明白了以色列與猶大的區別——視之為重大啟示——仍會因多年習慣,重新落入舊思維,將適用於以色列的經文應用於猶太人!
「以色列家」或「全以色列」,當指國家時,或聖經預言中常見的「雅各」、「拉結」、「以法蓮」、「約瑟家」或「撒瑪利亞」,指的都是十個支派的國度人民,而非猶太人。這是一個關鍵,也是理解聖經的總鑰匙!
以色列被逐出並失落
在公元前721-718年,以色列家被征服,其人民很快被逐出自己的土地——家園和城市——被擄到亞述,位於裏海之南!然後……失去了蹤跡!
「永恆者向以色列大發怒,將他們從祂眼前除去,只剩下猶大支派。」(列王紀下17:18)
永恆者除去的是誰?以色列!是以色列被除去,從永恆者眼前消失,直到失去蹤跡。
留下的是誰?只有猶大——只有猶太人!以色列已經消失!他們成為所謂的失落十支派,至今如此稱呼。
外邦人取代以色列家
現在注意列王紀下17:22-23:「以色列子民行耶羅波安所行的一切罪,不離開這些罪,直到永恆者將以色列從祂眼前除去,正如祂藉眾先知所說的。於是以色列(非猶大,非猶太人)被從自己的土地擄到亞述,直到今日(約公元前620年寫成)。」請注意,擁有「以色列」國名和國度應許的人,不是猶太人,被擄出自己的土地——撒瑪利亞。他們離開了那片土地——至今未歸!
同一段經文的下一節:「亞述王從巴比倫、庫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帶來人,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子民。他們佔據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的城邑。」(第24節)
這些人在基督時代居住在撒瑪利亞地,被福音書稱為撒瑪利亞人。請記住這一點。因為新約中的撒瑪利亞人與以色列人沒有任何種族混合。只有一個人——一位祭司——從被擄的以色列人中返回,教導新安置的外邦人以色列的敗壞宗教(第27-28節)。
然而,這些從巴比倫來的人不跟隨神,不遵行神的道,也不信神的宗教。下一節顯示:「各國仍各造自己的神……」(第29節)。
亞述和巴比倫的普遍國教是迦勒底神秘宗教。這是術士西門(使徒行傳8章)的宗教,他相信腓力的神蹟,盜用「基督徒」之名,在使徒彼得因其「罪惡」——即「無法無天」——拒絕他後,創立了偽「基督教」。他採用基督之名,摒棄神的律法,將淫亂的虛假「恩典」加入迦勒底神秘宗教,稱之為「基督教」。這偽「基督教」欺騙了無數人,直到今日的邪惡世代!
以色列被擄的詳細記載見於列王紀下18:9-12和17:5-18。以色列家開始「多日無王」(何西阿書3:4)。因為他們擁有「以色列」的國名,是他們,而非猶大,必須在身份上失落!
以色列,非猶大,失落
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以色列將失去其身份、語言、宗教、土地和名稱。
在申命記32:26,神通過摩西警告他們:「我說,我要將他們分散到角落,使他們的記憶從人中斷絕。」這警告不能應用於猶太人!猶太人的記憶從未斷絕。除非他們的身份和名稱失落,否則記憶不會斷絕。這適用於失落十支派,而非猶太人。
現在注意以賽亞書8:17:「我要仰望永恆者,祂向雅各家隱藏祂的面……」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換言之,這適用於以色列家——十個支派的王國——他們被切斷與神的同在,因此失去了對真神和真宗教的認識。
永恆者不再用他們的希伯來語對他們說話,而是「用另一種語言對這人民說話」(以賽亞書28:11)。這不能應用於猶太人,他們至今仍用希伯來語讀聖經。
以賽亞書62:2:「外邦人必見你的公義,眾王必見你的榮耀(基督再來後);你必被稱以新名,是永恆者口所命的。」雖然這預言直接指向基督再來後的未來,但它也以典型方式應驗,預示以色列今天以不同名稱為人所知。這不能應用於猶太人。他們當時和今天都被稱為猶太人。
以色列未歸
以色列家未隨猶太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返回巴勒斯坦,如一些人錯誤認為。那些在猶大被擄70年後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和恢復敬拜的人,只是猶大家的子民——全是猶太人——全是尼布甲尼撒擄到巴比倫的人。
請注意以下事實:
- 公元前721-718年,以色列開始「被擄出自己的土地到亞述」(列王紀下17:23)。他們很快全被移走——完全。「只剩下猶大支派」(第18節)。只有猶大留下。
- 130多年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僅剩於巴勒斯坦的猶大——猶太人——擄到巴比倫。因此,在猶大被擄時,以色列家已無人住在巴勒斯坦。
- 在猶大被擄70年後,返回巴勒斯坦重建聖殿和恢復敬拜的人,全是猶大家——全是猶太人——全是尼布甲尼撒所擄的人。他們返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各歸其城」(以斯拉書2:1)。
只有猶大支派,連同便雅憫和利未的殞地,在那時返回。「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和利未人……起來」(以斯拉書1:5)。
當然,有些人拒絕神在我們時代揭示的這一真理,錯誤地認為包括十個支派的以色列家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返回了耶路撒冷。
他們會挑選出提到「以色列」的經文,涉及猶大家的個人或人民,誤稱他們是以色列家。讓我再次強調:猶太人是以色列人,但只有部分以色列人是猶太人。「猶太人」是國名「猶大」的暱稱。猶太人確實是以色列人,但不屬於稱為「以色列家」或「以色列國」的國家。
那些拒絕這一真理的人會引用這樣的經文:「以色列的餘民,祭司和利未人,住在猶大的眾城,各在自己的產業中」(尼希米書11:20)。因為提到「以色列」,他們聲稱這是十二支派。但這明確談到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屬於猶大家,而不是十個支派的以色列家。他們確實是「以色列的餘民」——十二支派的「餘民」;他們是以色列人,但不屬於稱為「以色列家」的國家。他們回到猶地的產業。
尼希米清楚說:「這些是從被擄(巴比倫的被擄——猶大的被擄,而非以色列家)回去的省民,是尼布甲尼撒王所擄去的人……」(尼希米書7:6)。在亞述被擄100多年後,巴勒斯坦已無十支派的人(列王紀下17:18)。
以斯拉說:「以色列子民、祭司、利未人和其餘被擄的人,守奉獻……」(以斯拉書6:16)。這些人是� _ System: 猶大國的人——而不是以色列國——但他們是「以色列子民」。
以斯拉和尼希米記載了從巴比倫返回巴勒斯坦的人的名單和家譜,沒有一個來自十個支派!因此,基督時代的耶路撒冷居民來自這三個支派,而不是以色列家。那些歸信的人大多數,若非全部,來自便雅憫支派,正如保羅說他是便雅憫人。
以色列家成為失落的十支派!如今以另一名稱為人所知,說不同的語言!
他們今天被稱為什麼名字?無論他們是誰,在哪裡,是他們,而不是猶太人,擁有國度應許。在公元1800-1803年他們的懲罰結束後,是他們,而不是猶太人,必須繼承對亞伯拉罕的不可破壞的應許:國家偉大、資源、財富和權力。是瑪拿西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單一國家;以法蓮成為偉大的聯邦國家!他們今天是誰?